統(tǒng)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《論語》十二章PPT下載,共47頁。
學習目標
掌握文中重要的實詞、虛詞、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礎知識。
文中闡述了孔子哪些思想主張?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?
儒家精神在當今有何實踐的意義?
智者、仁者----孔子
名丘,字仲尼 ,春秋末期 魯國人,儒家學派 創(chuàng)始人,我國著名的思想家、教育家、政治家,被尊稱為圣人,思想核心是 仁治,政治上主張禮,鼓勵人們入仕。
漢代以后,其學說成為兩千余年封建社會的統(tǒng)治思想。
思想寶庫
一部 語錄體的散文集 ,是孔子的門人和再傳弟子所輯錄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錄 ,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學、政治、文化和教育思想,是關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。
宋儒把《論語》《大學》《中庸》和《孟子》全稱為“ 四書 ”。
《論語》寫作背景
《論語》成書于春秋戰(zhàn)國。
春秋末,周朝的禮制日漸崩潰,名存實亡的現(xiàn)象十分普遍,社會處于一種大的動蕩組合階段,人們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脫韁之馬,肆意踐踏禮制下的人倫理念。
在社會呈現(xiàn)“禮崩樂壞”的局面下,孔子建立了以“仁”為核心的儒家思想體系,旨在建立和恢復正常的社會秩序,其重要觀點記錄在《論語》之中。
解題
《論語十二章》
即從《學而》《八佾》《里仁》《雍也》《泰伯》《子罕》《顏淵》《衛(wèi)靈公》《陽貨》九篇中選了十二章包含孔子獨白、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等不同形式的內容。
【思考1】研讀第一章
原文:子曰:“君子食無求飽,居無求安,敏于事而慎于言,就
有道而正焉�?芍^好學也已。”(《學而》)
解讀:這一則主要講的是什么?
示例:此則講的是好學的態(tài)度、表現(xiàn)與要求。君子可以不求食飽、不求食好,居住環(huán)境不追求舒適,居住環(huán)境較好的話會有一種依賴性,會對個人修養(yǎng)道德沒有幫助,反而使自己變得很懶惰;做事和工作都要勤勞、敏捷、認真,而且要小心說話,俗話說得好“飯可以亂吃,話不可以亂說”;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,能讓自己像那些有道德的人一樣。
01文言落實
子曰:“朝聞道,夕死可矣。”(《里仁》)
<動> <為>
譯文:孔子說:“早晨得知真理,要我當晚死去,都可以。”
理解核心概念:
道:在此處特指儒家的“仁義之道”。懂得仁義的道理,就應該用自己的一生去實踐它,有時為了捍衛(wèi)它,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。這是孔子的道德價值觀,也是“朝聞道,夕死可矣”一句話所包含的深刻內涵。
解讀:
本章闡述了孔子執(zhí)著追求真理的精神,以及為追求真理而獻身的精神。
子曰:“知者不惑,仁者不憂,勇者不懼。”(《子罕》)
智
孔子說:“聰明的人不會迷惑,仁德的人不會憂愁,勇敢的人不會畏懼。”
解讀:有智慧的人能將事理看得明白透徹,所以不會迷惑。仁者存公心,去私欲,樂天知命,不患得患失,所以不憂慮。有勇氣的人不畏懼困難,見義勇為,所以不懼。
古人認為,君子有三種基本品德,那就是仁愛,智慧和勇敢。引申可理解為一個人要是有足夠的道德修養(yǎng),內心足夠強大,沒有什么能擾亂他平靜的心態(tài)。
“復”禮:孔子想要恢復的是什么時代禮?
周禮是周朝初確定的一整套的典章、制度、規(guī)矩、儀節(jié)。其特征是將以祭神(祖先)為核心的原始禮儀,加以改造制作,予以周禮系統(tǒng)化、擴展化,成為一整套習慣統(tǒng)治法規(guī)(“儀制”)。這套“禮儀”對每個氏族成員便具有極大的強制性和約束力,它相當于后世的法律法規(guī)。
政統(tǒng)與血統(tǒng)的密切結合的等級制度,是周代統(tǒng)治制度的突出特點。
禮的目的是為了區(qū)別人與人之間的貴賤和長幼。
【思考10】研讀第十章
原文:顏淵問仁。子曰:“克己復禮為仁。一日克己復禮,天下歸仁焉。為
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?”顏淵曰:“請問其目。”子曰:“非禮勿視,非禮勿聽,非禮勿言,非禮勿動。”顏淵曰:“回雖不敏,請事斯語矣。”(《顏淵》)
解讀:闡述了孔子對“仁”的理解以及如何通過自己的行動來實現(xiàn)“仁”。其關鍵是克己復禮,具體是要“視、聽、言、動”都符合禮。禮以仁為基礎,以仁來維護。仁是內在的,禮是外在的,二者緊密結合。
【思考11】研讀第十一章
原文:子貢問曰:“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?”子曰:“其‘恕’乎!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”(《衛(wèi)靈公》)
解讀:“忠恕之道”可以說是孔子的發(fā)明。這個發(fā)明對后人影響很大�?鬃影�“忠恕之道”看成是處理人際關系的一條準則,這也是儒家倫理的一個特色。這樣,可以消除別人對自己的怨恨,緩和人際關系,安定當時的社會秩序。我們應該加強自身的修養(yǎng),要為別人考慮,多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思考問題,學會體諒別人,尊重別人。
【思考12】研讀第十二章
原文:子曰:“小子何莫學夫《詩》?《詩》可以興,可以觀,可以群,可以怨。邇之事父,遠之事君。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。”(《陽貨》)
解讀:中國上古文化注重于詩的文學境界,它有宗教的情感,也有哲學的情操,上古的詩,就包括了現(xiàn)在所講的整個文藝在內,所以孔子說,你們年輕人,何不學詩?并在這則語錄里提出了“興觀群怨”說,詩可以興、觀、群、怨,就是肯定文學的觀察社會、干預生活、修養(yǎng)身心、治國養(yǎng)家的作用。
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隸書
《說文》:而,頰毛也。
小篆字形,象胡須形。
上面的“一”表示鼻端,“|”表示人中;
下面分內外兩層,外層象兩腮的胡子,內層象生在嘴下的胡子。
04再識孔子
主張禮治,反對法治
禮的意義在古代甚為廣泛,指國際間交際的禮節(jié)儀式,貴族的冠、婚、喪、祭等典禮,包括政治制度、道德規(guī)范等。
主張維護等級制度的正名思想
“君君,臣臣,父父,子子”的等級制度
“名不正則言不順,言不順則事不成,事不成則禮樂不興,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,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。”(《論語•子路》)
主張克己復禮
子日:“克己復禮為仁。一日克己復禮,天下歸仁焉。”……,
子曰:“非禮勿視,非禮勿聽,非禮勿言,非禮勿動。”(《論語•顏淵》)
04再識孔子
在教育方面主張“有教無類”“因材施教”和“學而不厭、誨人不倦”的精神
在品德方面,他主張“寬、恥、信、敏、惠、溫、良、恭、儉、讓”等
孔子開創(chuàng)了私人講學之風,倡導仁義禮智信。有弟子三千,其中賢人七十二。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游列國十三年,晚年修訂《詩》《書》《禮》《樂》《易》《春秋》六經(jīng)�!洞呵铩肥俏覈谝徊烤幠牦w史書。
... ... ...
關鍵詞:論語PPT課件免費下載,.PPTX格式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