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《馬說》PPT課件(第1課時),共21頁。
學(xué)習(xí)目標(biāo)
1.了解本文作者及文體特征,積累文言字詞,在疏通文意的基礎(chǔ)上背誦全文。(重點)
2.了解托物寓意的寫法,把握文章的寓意,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。(難點)
3.正確認(rèn)識千里馬與伯樂之間的關(guān)系,認(rèn)識當(dāng)今時代的優(yōu)越條件,努力學(xué)習(xí),做有用之才。(素養(yǎng))
作者簡介
韓愈(768—824),唐代文學(xué)家、思想家、教育家。字退之,河陽(今河南孟州)人。自謂郡望昌黎,世稱“韓昌黎”。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(dǎo)者,并稱“韓柳”。詩與孟郊齊名,并稱“韓孟”。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。有《昌黎先生集》傳世。
文體知識
《馬說》是通篇借物比喻的雜文,屬論說文體。“馬說”這個標(biāo)題,是后人加的。
“說”是古代的一種文體,可以發(fā)表議論,也可以記事,都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。當(dāng)它發(fā)表議論時,非常重視文辭的力量,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,極盡嬉笑怒罵之能事,跟現(xiàn)代的“雜文”大體相似。
整體感知
世有/伯樂,然后/有千里馬。千里馬/常有,而伯樂/不常有。故/雖有名馬,祗辱于/奴隸人之手,駢死于/槽櫪之間,不以/千里稱也。
馬之千里者,一食/或/盡粟一石。食馬者/不知其能千里/而食也。是馬也,雖有/千里之能,食不飽,力不足,才美/不外見,且/欲與常馬等/不可得,安求/其能/千里也?
策之/不以其道,食之/不能盡其材,鳴之/而不能通其意,執(zhí)策/而臨之,曰:“天下/無馬!”嗚呼!其真/無馬邪?其/真不知馬也!
【譯文】世上有了伯樂,然后(才會)有千里馬。千里馬是經(jīng)常有的,可是伯樂卻不經(jīng)常有。因此,即使有很名貴的馬,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,(跟普通的馬)一起死在馬槽里,不以千里馬而著稱。
文章開頭,作者是如何闡述“伯樂”和“千里馬”之間的關(guān)系的?
世有伯樂,然后有千里馬。千里馬常有,而伯樂不常有。
【譯文】日行千里的馬,吃一次有時能吃下一石糧食。喂千里馬的人不懂得(要根據(jù))它(日行)千里(的本領(lǐng))來喂養(yǎng)(它)。所以這樣的馬,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,卻吃不飽,力氣不足,(它的)才能和美好的素質(zhì)也就表現(xiàn)不出來,想要跟普通的馬一樣尚且辦不到,(又)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?
“千里馬”與“常馬”有什么區(qū)別?
一食或盡粟一石。
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什么?根本原因是什么?
直接原因:食不飽,力不足,才美不外見。
根本原因: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。
【譯文】用馬鞭趕它,不按照(驅(qū)使千里馬的)正確方法,喂養(yǎng)它,卻不能讓它竭盡才能,它鳴叫,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,(反而)拿著馬鞭面對它,說:“天下沒有千里馬!”唉!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?恐怕(是他們)真不識得千里馬。
文中哪些語言體現(xiàn)出食馬者不知馬?刻畫了食馬者怎樣的形象?
“策之不以其道,食之不能盡其材,鳴之而不能通其意”
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,將“食馬者”的平庸淺薄刻畫得淋漓盡致。
... ... ...
關(guān)鍵詞:馬說PPT課件免費下載,.PPTX格式;